You are currently viewing AI競爭: 從後天看明天

AI競爭: 從後天看明天

出處:經濟日報|盧希鵬|台灣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系專任特聘教授

地球的科技文明就可能會高到能毀滅外星三體人的程度

過去一百年,每二十年就有一個大規模的科技轉型,像是機械化、電力化、自動化、資訊化、互聯網化。每次科技轉型,都是財富重洗牌的機會,產業結構也會有翻天覆地的調整。前年底ChatGPT橫空出世,宣告了未來二十年的轉型啟航,沒有人知道將航向何處?你上船了嗎?啟航,需要導航藍圖,也需要開船技術,還要有兼具視線與視野的領航者。

視線與視野是不一樣的。在球類比賽中,視線球員是看到球在哪裡,再去追球,此時搶球的人一定很多。視線關心眼見為憑,是從今天看明天,看到的是充斥在雜誌與媒體上的邏輯型AI、決策型AI、辨識型AI、和生成式AI。往往在你到達球的位置,球又被傳走了。生成AI是顆移動中的球,當你把程式開發完成,AI的創新又到了下一個境界。

視野球員則是預見球走的方向,先跑到定點來等球飛來。視野則是預見後天,從後天看明天。AI的競爭不是現在,而是未來,要從現在開始準備未來的競爭。但你怎麼知道你的未來是正確的?還需要像空對空飛彈一樣,發射之後不斷追著移動的目標走,也就是持續觀察與做實驗,成為敏捷組織。

AI擅長歸納過去發生過的事,未來則需要人類的邏輯演繹能力,演繹需要第一性原理,也就是你對未來的原始假設。
一、硬體:省電是普世價值。深度學習演算法使用大量的矩陣運算,GPU的運算效率比CPU好,一個新的演算法改變了nVidia的命運。但是,這個演算法太耗電,一定會有新的省電演算法,是否又會改變GPU的命運?所以黃仁勳才會強調nVidia賣的不是GPU, 而是運算架構CUDA(Compute Unified Device Architecture)。果然,2024年6月有新的省電演算法論文(Scalable MatMul-free Language Modeling)發表了……

本文同步刊載於經濟日報
完整內容請至『AI競爭:從後天看明天 』閱讀

發佈留言

18 − =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