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viewing AI驅動轉型:贏在當下,輸在未來

AI驅動轉型:贏在當下,輸在未來

出處:經濟日報|盧希鵬|台灣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系專任特聘教授

企業年度策略會議一年一次,討論的是未來,但是結果往往都是贏在當下,輸在未來

年底在企業年度策略會議中演講,AI經常成為討論的焦點,但我發現,不少企業認為AI技術還不夠成熟,而當前的預算只夠做數位轉型,AI驅動的變革可以再等一等。這種想法其實是危險的,因為年度策略會議一年一次,而AI的進化,每週都在進行。
企業需要先理解,成熟的AI叫工具,而不成熟的工具才叫AI。AI驅動轉型,當下就應該從工具開始,例如:
1. 自動化文書生成:生成式語言模型如ChatGPT和Co-pilot能協助撰寫報告、生成文案,甚至處理電子郵件。這些工具幫助企業快速完成日常文書工作,例如客戶回覆或社群內容創建,顯著提高運營效率。
2. 文本分析與翻譯:工具如NotebookLM和Microsoft Azure文本分析API,能夠即時翻譯,腳色扮演職場教練並評分,分類文本、分析情感,甚至提取關鍵資訊。例如,金融機構可以用這些工具分析市場報告,快速獲取投資決策所需的關鍵數據。
3. 會議紀錄與文件整理:Otter.ai等會議紀錄工具能自動轉錄語音內容,生成摘要,幫助企業節省人工紀錄的時間和成本。金融分析軟件則可自動解析財報,提供市場趨勢洞察。
4. 圖像識別技術:Amazon Rekognition和Google Cloud Vision能辨識照片中的物品、人臉和文字。這些工具廣泛應用於零售業(例如庫存管理)和醫療領域(例如輔助影像診斷)。
5. 編程助手:GitHub Copilot可協助工程師生成程式碼,提供建議,加速開發流程。這不僅提高了開發效率,還降低了新手的學習門檻。
6. RAG(檢索增強生成)技術:結合資料檢索與生成模型,讓AI能即時讀取內部知識庫並生成高準確度的回答。例如,企業員工智能助理與客戶智能服務,都可以使用RAG技術讓AI讀取最新的企業專屬數據。
然而,並非所有AI技術都已經成熟,仍有一些技術處於探索階段……

本文同步刊載於經濟日報
完整內容請至『AI驅動轉型:贏在當下,輸在未來』閱讀

發佈留言

+ 60 = 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