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viewing 元宇宙:數位轉型的底層邏輯

元宇宙:數位轉型的底層邏輯

▲ 元宇宙 示意圖

出處:經濟日報|盧希鵬數位轉型學院共同創辦人、台灣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系特聘教授

為什麼需要元宇宙?元宇宙是什麼?

最近描述元宇宙的文章特別多,在這些千變萬化的形式後面,有哪些不變的本質呢?

首先,為什麼需要元宇宙? 元宇宙是下一代互聯網的數位轉型,那這一代的互聯網到底發生什麼問題?主要問題之一是平台太多。每個平台都有自己的帳密,帳號賦予客戶的功能是平台設計的,帳號收集的數據也是平台的。於是,客戶的數據是分散的,購物數據分布在各電商平台,金融數據分布在各金融平台,社群數據也分散在各社群平台。在網路上,我是誰?誰又能掌握我完整的數據輪廓呢?

其次,甚麼是元宇宙?在我的觀點中,元宇宙的本質就是一個結構洞,結構洞是多重網路的連結點。第二曲線的結構洞不是分析出來的,更是創造出來的。Facebook ID是第一個結構洞,可以登入多個App。電子支付是第二個結構洞,可以收集各平台的個人化交易資料。App store與倉儲系統是另兩個穿越平台的結構洞。但是還不夠,因為我的數據還是碎片化的。

為了解決這些問題,元宇宙運作的底層邏輯有四項:

一、數位分身: 碎片資料的整合者。
數位分身是一個穿越多重平台的結構洞,是現在進行式。試想一下,如果……

本文同步刊載於經濟日報
完整內容請至『元宇宙…數位轉型的底層邏輯』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