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viewing 泰坦獸的對決:歐盟碳關稅與數據的聯手 能否就此擊敗碳排?

泰坦獸的對決:歐盟碳關稅與數據的聯手 能否就此擊敗碳排?

作者 : 資深產業分析師 林育琦

碳邊境關稅與數據整合攜手合作,應對全球氣候變遷的重大挑戰

真實世界的哥吉拉、金剛、摩斯拉 vs 碳排巨獸

近期在全球上映的《哥吉拉與金剛:新帝國》探討著泰坦巨獸的起源,並解開骷髏島與地心秘境的眾多秘密,電影中講述著兩大巨獸哥吉拉與金剛的強強聯手,以共同對抗隱藏在寓言中的巨大威脅崛起,但這兩隻泰坦巨獸的合作卻有一個至關重要的關鍵腳色,那就是摩斯拉,電影中將摩斯拉描述成泰坦獸之母,在世界存亡之際由摩斯拉串連了兩大巨獸以及人類的連結,變成有效的攻防網絡。整齣電影精彩的場景與音效讓人彷彿置身其中,更讓我聯想到近期各國所推出的碳邊境關稅法案,彷彿就像是看著一場場國際間的綠色貿易大戰的對戰即將發生,只是,這次決戰的對象不再只是針對特定的貿易國,而是一場與「二氧化碳」這隻泰坦巨獸的對決!然後也由於對手實在太強大,單靠「碳關稅法案」的力量仍難以痛擊「二氧化碳」這隻強大的泰坦巨獸,因此就必須聯合「數據」這位強大的戰友來一起並肩作戰,那在這場真實世界的摩斯拉又是由誰扮演呢?我認為,串聯碳關稅法案與資訊數據的那個節點是「碳當量」。因為,碳當量是一種用於衡量與比較溫室氣體排放和吸收的單位,它能將不同種類的溫室氣體換算成二氧化碳的等值,使其可以用「同一單位」來表示。也正因為有「碳當量」的存在,讓碳關稅法案得以在國際間推行並實際對人類行為造成影響,畢竟企業想永續長存就必須與獲利並行,當獲利受到威脅時企業就必須更加積極應對了!

碳邊境關稅法案讓全球供應鏈寒毛豎立

隨著極端氣候不斷在全球上演,為防止氣溫上升、避免海平面上升造成的生態與糧食危機,各國紛紛立下2050淨零碳排的目標,然而這樣宏大的目標與各項人為活動所帶來的溫室氣體便產生了鮮明的對比,究竟人類該如何打贏這場生存保衛戰呢?有鑑於此,歐盟陸續推出各項針對氣候變遷的政策以遏制碳排汙染的持續惡化,包含2005年便建立了碳交易制度(EU Emissions Trading System, EU ETS)、2019年推出的綠色新政,立下2030年要相較於1990年減排達到55%,並承諾於2050年達到氣候中和的目標之外,2021更推出Fit for 55政策包裹等各項政策,然而,這些政策的推出似乎對於全球溫升的遏制力道始終不足,2023便祭出碳邊境關稅調整機制(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 CBAM),預計將於2026年正式上路!這次歐盟所課徵的碳關稅主要對象為歐盟的進口商,這項政策的推出,讓歐盟的上下游整體供應鏈都開始正視碳排的議題,因為無論是否在歐盟境內生產,只要銷往歐洲市場就有機會被課徵高額碳關稅,這一次,無論是否為歐盟首波列管清單的產業,都相繼開始盤點自身的碳排數據,以避免日後與歐盟交易時產生的高額碳稅負擔外,更擔心若碳排量過高而被硬生生踢出歐盟市場的供應鏈當中,產生巨額的損失。

從碳排管理看數據與企業韌性

CBAM目前首波列管對象主要為水泥、肥料、鋼鐵、鋁、氫及電力產業,2023-2025年之間為過渡期,免第三方查證、僅需按季提交碳排數據,然而,2026年開始被列管的對象就必須購買碳憑證之外,所提交的數據也必須獲得被歐盟認可的第三方認證單位做驗證,倘若企業無法提供或不願提供碳數據時,歐盟就會依照生產該類產品的製造場中最差的10%排放濃度作為預設值進行課徵,因此如果沒有好好管理自身的碳排量,恐將面臨巨額的碳稅負擔。因此,面對碳排管理的議題就成為今日企業是否有「韌性」的關鍵之一!那碳排管理的起手式又是甚麼呢?近年無論政府組織或是民間企業,包含各大軟體公司、科技大廠,都積極推出自家的碳管理平台,期待透過協助廠商記錄生產過程的數據,轉換成碳排資訊來推估相關的經濟行為所帶來的碳排。一般來說,各大廠所推出的碳數位平台管理,最常見的功能主要有二,分別為:產品碳足跡計算與組織型溫室氣體盤查。結合碳當量的資訊,透過碳盤查計算與資料庫的建立,達到綠色設計與永續發展的建構可能,以強化企業韌性。

從碳排管理看見數據整合的效益

有鑑於此,資訊的數據化以及可分析化這件事情就更顯得至關重要了!不僅只是將產品的製造流程做數據化紀錄這麼簡單而已,還必須多面向串接企業的ERP、BPM、HRM等相關介面,藉由整合企業內部各種營運數據,來提供最即時可視化、且可預測和模擬的模型就成為碳管理平台中相當重要的能力之一,換句話說,如果企業能充分整合擴充相關的數據整合平台,就更能強化企業韌性,舉例來說,近年有諸多企業因應地緣政治的議題,將工廠做了中國+1的策略安排,如果能將各大跨境的衛星工廠或將分散在各地區的工廠、分公司的各項生產數據以及碳排數據進行記錄與分析,就能更容易掌握碳成本與各項風險的預測估算,這樣不僅是應對各國的碳邊境關稅的積極作為,對於企業韌性的強化也相當具有指標性。然而,要做到碳量化的第一步往往因為會需要將相關流程,逐一建檔在系統上做數據化呈現以利後續估算,因此往往會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做數據化建置,初期的數據化平台導入也會需要大量的時間做人員的培訓,進而造成企業在導入碳盤查平台時遇到的第一道小關卡,因此內部溝通與共識就很重要,透過不斷的訊息溝通以及教育訓練,讓轉型從「心」改變,使企業內從上到下都能認同這是重要的事情而一邊做一邊學,讓推導的過程成為一個動態的飛輪持續滾動。那「數據在碳邊境關稅中有很重要嗎?」我想,數據化確實很重要,因為可評量的資訊是很必要的依據!但卻不是唯一,畢竟永續是一連串滾動的齒輪,數據或是AI都只是工具之一,如何讓齒輪持續滾動下去,把企業內的行動做數據化的分析、預測、轉型升級並達到永續經營,才是企業的終極目標吧!這真實世界的泰坦獸大對決中,到底碳邊境關稅、數據與公正的碳當量計算所組建的強大軍隊,到底能不能擊敗二氧化碳這隻巨獸,就有待後續全球溫升現象的觀察了。

發佈留言

3 + 7 =